

成长小回忆·幼儿篇终篇:差一天“卡线”上学:孩子的失落,藏着成长里的小门槛
八月份一年级报名结束后,小予扒着入学名单反复找小锐的名字,却始终没看见,小脸满是失落。我安慰她,小锐或许像去市里读小学的小杰一样,只是去了别的学校,以后放假还能约玩,我俩也为这份可能的分别悄悄惋惜。
开学第一天,答案意外揭晓。小予就读的学校自带幼儿园,她刚进校园,就在滑梯旁看到了小锐。小予立刻跑过去,惊讶地问:“小锐!你怎么还在幼儿园?不是该读小学了吗?”
小锐慢慢转身,攥着衣角轻声说:“没有,就因为生日差一天,没到入学岁数,只能再读一年大班。”后来小予说,小锐说这话时盯着地面,语气里的委屈藏都藏不住——就差一天,却不能和好朋友一起背新书包进小学,那份不甘心根本掩不住。
这一幕让我想起另一个男孩:他曾因差几天没赶上8月31日入学截止日,家长没让他复读大班,而是多上了一年小班。我以前纳闷这选择,觉得复读大班能多学知识,可看到小锐的模样,再想起自己的童年,突然懂了家长的用心。
我小时候比班里同学大半年到一岁,从没觉得“年长”是优势,反而常不自在:玩游戏时会下意识想“该让着小同学”,心里却盼着平等玩耍;上课若比年纪小的同学反应慢,还会懊恼“我比他大,怎么还不如他”。“比别人大”的标签,成了我童年的小负担。
如今更能体会小锐的感受:多上一年小班,面对陌生同学和熟悉环境,无认知负担,也不用背“比别人大”的包袱;可复读大班,要看着好友进小学,自己却留在原地重复生活——既要承受“被落下”的孤单,又要顶“班里最大”的压力,这份委屈孩子难消化。
对小锐们而言,“一天”“几天”的年龄差,是道小小的成长门槛。在外人眼里,这或许是巧合甚至好笑,可只有看到孩子的失落,想起自己童年的别扭,才懂“卡线”背后藏着多少他们说不出的情绪。比起多学知识、早一年入学,呵护孩子这份细腻的心理,才更该被大人放在心上。
来自石家庄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