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宝宝第一次叫“妈妈”:不是偶然,是大脑发育的“里程碑”
当软乎乎的“妈妈”从宝宝嘴里蹦出时,都是宝宝大脑、语言和感官系统的协同发育的结果,是成长过程中有规律的重要里程碑
💗宝宝何时会第一次叫“妈妈”?
宝宝第一次有意识叫“妈妈”集中在8-12个月,但存在个体差异;早发育的可能在7个多月,发育稍慢的可能到1岁左右(注:只要能发出“ba”“ma”等音节,对语言指令有反应,则无需过度焦虑);若1岁2个月后仍未发出任何叠词音节,或对家长的语言毫无回应,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
💗宝宝的“妈妈”经历了漫长的准备,核心要突破3个关键:
✅听觉感知:出生后3个月内,宝宝能区分妈妈的声音与其他人的差异;6个月左右开始“筛选”语言信息,只对母语中的常用音节(如“ma”“ba”)敏感,这是“听懂妈妈”的基础
✅口腔肌肉:4-6个月宝宝会通过“吃手”“吐泡泡”锻炼口腔肌肉,7-8个月开始模仿家长的口型(如家长说“妈妈”时,宝宝会尝试噘嘴),直到能精准控制嘴唇、舌头运动,发出清晰的“ma”音
✅认知关联:“把声音和人对应”——宝宝会逐渐意识到,每次发出“ma-ma”时,眼前这个经常抱他、喂他、陪他玩的人会有积极回应,从而建立“‘妈妈’= 照顾我的人”的认知,最终实现“有意识呼唤”
💗做好这3件事,帮宝宝更快“解锁”叫妈妈
🌟“面对面语言输入”:每天多抱着宝宝面对面说话,放慢语速、夸张口型,让宝宝清晰看到发音动作
🌟及时回应“无意识音节”:当宝宝发出“ma-ma”的模糊音时,不管是否有意识的,都须回应(如“妈妈在这里呀”),让宝宝感受到“声音能带来关注”,激发主动发音的兴趣
🌟用“场景化语言”强化认知:给宝宝换尿布时说“妈妈帮你换尿布”。让“妈妈”这个词始终和具体场景绑定,帮助娃更快建立“声音-人物”的关联
这声“妈妈”既是宝宝的成长宣告,也是亲子间最珍贵的情感联结❤️
来自广州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