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接触过不少孩子,他们曾是学霸,却在某个阶段突然成绩下滑,性...


我接触过不少孩子,他们曾是学霸,却在某个阶段突然成绩下滑,性格也变了。有的在初二初三,有的在高中。
家长们往往第一反应就是网络害的,孩子不学了、摆烂了。有个研究生导师的父亲,对外人毫不留情地用最难听的话骂自己的孩子不成器,说自己为孩子付出多少,孩子被宠坏了。
但我觉得,这样的家长,其实自己就像个不成熟、被宠坏的小孩。他们的孩子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优秀,把他们给宠坏了,看不见随着学业难度增加,老师难以因材施教给孩子带来的困扰。孩子面对巨大挑战时,他们只一味要求孩子继续优秀,稍有不慎就给孩子扣上不努力的帽子,看到孩子看一眼手机就说孩子沉迷网络。
这就像个小孩每天早上都有糖吃,突然有一天没糖了就哭闹起来。成年人应该理智思考原因,而不是哭闹。大家都知道宠坏的小孩会哭闹,但很少人认为一味要求孩子永远优秀的父母也是另一种“熊爹妈”。
我自己在大学时也经历过从县城学霸到985废柴的过程,所以特别能理解这些孩子。突然从擅长学习到学不明白,没有实质帮助和理解,只有指责和批评。上课转头看一眼后排同学就是不注意听课,作业有空白就是不写作业。反正结论就是学不好,什么都能成为指责的理由。
这些曾经优秀的孩子自尊心强,想维持人设,有的表现桀骜不驯,其实内心虚弱;有的故意破罐子破摔,伤害自己来“惩罚”父母。他们内心敏感、自尊又自卑,面对困境没人理解、没人帮忙,只好用叛逆的方式保护自己。
当父母对孩子情绪化交流、扣帽子,就把自己和孩子对立起来。这时候,孩子更容易被愿意理解和包容的人吸引。运气好的遇到良师益友,运气不好沾染恶习,人生轨迹就此改变。
青少年渴望被父母理解、接纳,在思想上共鸣。父母要把孩子当平等的大人,不要用权威压人。这很难,要付出很多,但也是父母的成长。看到孩子长大,能和自己深入交流,最后带着你的精神遗产独自面对世界,这就是生命的延续。
写到这,想起有次女儿说有个男同学造女同学黄谣,我给女儿讲了现实中女性被造黄谣的案例。女儿立刻明白,说那些谣言伤害的是最无辜的人。我为女儿的正直善良骄傲,知道她未来的路或许不易,但一定会踏踏实实、骄傲独立。一起关注家庭教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