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是咱们中国的非遗文化,说起守护它,我也算一份!四川皮影戏...


这就是咱们中国的非遗文化,说起守护它,我也算一份!四川皮影戏,那真的是指尖上的光影魔术,诉说着千年的传奇。
想象一下,在四川那片巴山蜀水间,有一种艺术把千年的时光都凝聚在了一块小小的幕布上。灯光一亮,那些用牛皮刻出来的影人就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动起来,川剧的唱腔和锣鼓声一起响起,这就是被称为“东方电影始祖”的四川皮影戏。从汉代流传到现在,它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巴蜀大地上演着一出出人间大戏。
皮影戏从宫廷雅趣变成了民间狂欢。传说汉武帝思念亡妃,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用纸剪的人影投射光影,这就是影戏的起源。到了唐代,皮影戏跟着佛教一起传到了四川,和当地的文化融合了起来。宋代的时候,成都就有了专门表演皮影戏的棚子,一到过节,那里就挤满了人。
到了明清时期,四川皮影戏更是火得不行。川北阆中的“王皮影”家族,从康熙年间开始,到现在已经传了七代了,是全国唯一一个用姓氏命名的皮影流派。那时候,皮影戏不仅在乡下庙会上红火,还成了士大夫的雅趣。清代有个文人叫李调元,他写的《南越笔记》里说:“四川皮影,雕工精细,颜色鲜艳,唱腔好听,观众看得入迷。”
四川皮影戏之所以吸引人,全靠它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。影人是用牛皮做的,要经过好多道工序才能完成。川北的皮影影人小小的,脸部椭圆,衣服上有川北民间的传统花纹,线条雕得流畅极了,镂空的地方也很有讲究,像一幅立体的画。成都的皮影影人就大多了,衣服漂亮得像戏台上的戏装,还能看出翎子、水袖这些细节,特别复杂。
演皮影戏的人,三根竹棍就能控制影人的动作,再配上川剧的高腔、灯戏什么的,什么千军万马的大战、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都能演出来。川北皮影还有个绝招叫“车拧法”,影人的头可以360度转,手指还能拿东西,甚至能变脸,观众都惊叹不已。
不过,在全球化、数字化的冲击下,四川皮影戏也差点失传。90年代电视普及后,好多乡村皮影戏班都散了,阆中的“王皮影”第七代传人王彪也出去打工了,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皮影。2000年,他回到舞台,还在传统剧里加了迪斯科音乐,让皮影跳起现代舞,一下子火了。现在,他办的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有20多个人,已经去过30多个国家演出,还演过革命故事《飞夺泸定桥》,用光影讲述红色传奇。
在成都,还有个非遗传承人叫周军,他们一家三代都守护皮影艺术。他不仅教年轻人传统技艺,还创作了《小猴摘桃》这样的卡通皮影剧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非遗的魅力。成都博物馆的“影舞万象”展览还用上了AR技术,观众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千年,看皮影制作的全过程,甚至自己动手演皮影。
现在,四川皮影戏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。80年代,川北皮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,还得到了奥地利总统的金色奖章。最近,王彪的艺术团也经常去欧美、东南亚演出,让海外观众欣赏到“中国皮影的东方美学”。2023年成都大运会的时候,成都皮影传承人赵洪还把吉祥物“蓉宝”搬上了舞台,各国运动员都争着体验这门“指尖上的魔术”,新华社都评价说“用光影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”。
现在,四川皮影戏已经不只是表演艺术了,它还包括展览、教育、文创等等。阆中的“王皮影艺术博物馆”收藏了好多皮影珍品,每年都接待几十万人次的游客。西南民族大学、四川师范大学这些高校还开了皮影专业课程,培养了一批既懂传统技艺又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传承人。
夜幕降临,四川各地的茶馆、景区,皮影戏的灯光又亮了起来。幕布上,孙悟空大闹天宫、诸葛亮运筹帷幄、大熊猫憨态可掬……这些光影不仅是对千年历史的回望,也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美好期待。在这个数字化时代,四川皮影戏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,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






